平行线也能相交?国外一名数学家曾提出该理论
引言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一位名叫杜甫的官员因为想家,于是开始乘船辗转于回乡路上,他先是先到江陵,后又转公安,年底终于漂泊至岳阳城。杜甫一路颠沛流离,生活困难,以至于无法北归,只得在船上勉强度日,一路南行,历尽磨难,此后还遇到了臧玠在潭州作乱,不得不四处逃命。可以说杜甫的一生吃尽了苦头、颠沛流离,才能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大历五年冬,杜甫在一条破壁不堪的小船上去世,极为凄凉。直到他死前,还只是一个不甚出名的诗人、无大作为的官员。
01
不论古今,都有无数的“杜甫”,死前名声不显,一生郁郁而终,死后才华才显露出来,受到后人敬仰,陶渊明、梵高、曹雪芹等等,都是这类怀才不遇之人的代表,曲高和寡,高山流水更难遇知己,有无数思想的伟人都是“伯牙”,可却难结识他们的“子期”,经典的才华只能通过时间的沉淀重现于世,令人可惜,俄罗斯的罗巴切夫斯基也是如此。
19世纪时,一位俄罗斯的数学家提出了“平行线也可相交”的观点,因此遭到了无数嘲讽与讥笑,因为哪怕在今天看来,只有永不相交的直线才是平行线,这种“铁定律”就是第二个比萨斜塔上的“铁块与棉花”。
然而,罗巴切夫斯基却并不这样认为,秉持着反对与质疑的态度,罗巴切夫斯基开始展开了无数的实验,还总结了不少实验报告,以证明他的猜想与质疑的正确性,但得到的只有无尽的轻视与否认,他费尽心血做出的报告验证,也在当时被人们看也不看的定义为“伪科学”。
要知道,提出“平行线”定义的欧拉还是数学界的泰斗,罗巴切夫斯基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在欧拉面前,就是人们眼前的“鲁班门前耍大刀”,自然是不值一提、不必理会的,而他提出的“平行线可以相交”的论点虽然也引起过数学界的讨论之风,可更多的人都认为这个家伙研究数学研究疯了,而这番说辞也只是他喧哗取众的一种手段。
种种偏见像雪崩的雪花一样向罗巴切夫斯基袭来,甚至没有人去关注他的人生履历。或许是这种毁灭性的打击与世俗的成见,浇灭了他的一腔热血,直至罗巴切夫斯基逝世,他所有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公诸于世。
02
其实,罗巴切夫斯基并不是那种投机取巧、喧哗取众的性格,若是严格比起来,他还是俄罗斯当时的数学神童,在他死后,现实也验证了罗巴切夫斯基的论证。
据了解,罗巴切夫斯基从小就展现出对数学的敏锐与热爱,十五岁便被喀山大学录取,喀山大学在当时的名望不吝于中国的清华北大,小小年纪便就读于顶级名校的罗巴切夫斯基,顺其自然的成了喀山大学的风云人物,直到这一切光辉被一次会议给打破。
1826年,罗巴切夫斯基照例在一次大学会议进行报告宣讲,在试图提出“关于平行线能相交”的理论后,这场会议被迫草草结束了,因为会议台下的学生都觉得这简直是“痴人说梦、天方夜谭”,随后,罗巴切夫斯基的这一观点也传到了欧洲数学界,依旧是随风而至的批评嘲讽,一切未曾料到的变故,让这位曾经的数学天才深陷苦恼之中。
当时,迫于舆论与外界的压力,罗巴切夫斯基的工作与生活状态遭到了不小的紊乱,无奈之下,罗巴切夫斯基最终选择从喀山大学辞职返乡,回到故乡后,罗巴切夫斯基的情况并没有迎来好转,身体健康也急剧下转,眼中也逐渐失去了数学天才的睿智神色。
一切结束在罗巴切夫斯基的儿子去世后,曾经被世俗偏见折磨的老人没有认命,如今却被“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击倒了,儿子去世不久后,1856年,一辈子都郁郁不得志的罗巴切夫斯基离开了这个他曾热爱又悲愤的世界。
结语
都说世事难料,罗巴切夫斯基逝世的第12年,一位意大利数学家证明了罗巴切夫斯基的理论并非谬论,可惜的是,罗巴切夫斯基却在泉下无从知晓了。生不逢时,是对一个伟大的灵魂最残酷的考验,虽然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也只有经得住时间的实践才能成为真理,但“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从来都是带有悲凉色彩的,怀才不遇也是命运对有志之士最大的玩笑。
文章来源:《CT理论与应用研究》 网址: http://www.ctllyyyyj.cn/zonghexinwen/2021/0426/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