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学家的最新发现,黑洞理论或被改写,
自公元前2900年前两河流域人民对星空的观测开始,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宇宙探索的脚步。1572年第谷发现的超新星、1705年哈雷发现的周期彗星、1917年爱因斯坦创立的静态宇宙模型......宇宙对于人类来说,永远拥有着一种神秘莫测的吸引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投身于那个广袤、毫无边际的世界。在今年我国的“年度十大天文科技进展”的评选现场上,我们又看到我们国家的天文工作者,在那个美丽、广袤的世界中,有了新的、令人惊喜的发现——一个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恒星级黑洞。
关于黑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黑洞最初的理论雏形出现在德国著名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事实上,在最初的理论中,黑洞被爱因斯坦简单地描述为一种“拥有强大引力的天体”,它就如其他天体,如卫星、小行星等天体一般,存在于宇宙之间,但因为种种原因,人类无法用肉眼捕捉。但是,在此阶段关于黑洞的所有学说,仅仅只停留在理论方面,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证据”支撑关于黑洞的理论,甚至,就连黑洞这个名字也是1916年科学家研究后所取的名字。
1916年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史瓦兹旭尔得通过对爱因斯坦的理论研究,模拟出了一个“界面”,他发现,无论任何物质,哪怕是光,只要进入这个“界面”,所有物质都会被“吸引”,就连光也不例外,而这个发现后来被惠勒命名为黑洞。
关于黑洞的研究,从上世纪到现在,一直没有停歇过,但是,因为技术问题,关于黑洞的形成理论,我们的想法还一直停留在“初代黑洞形成理论”上,即“黑洞是由恒星爆炸时所产生的”。简单来说,当一颗超巨星“寿命”到头时,它的内核无法再维持它的动力需求,但是,由于它的质量过大,两相冲击之下,这颗超巨星的内部会开始形成一个“视界”,这个“视界”就是黑洞。
从质量守恒的角度来看,从目前已发现的黑洞来说,这个理论并没有错;不过,去年我国关于黑洞研究的天文学家团队,通过LAMOST望远镜,发现了一颗超过天文学史上预计的质量上限的黑洞——一个约为太阳质量70倍的黑洞。要知道,在此之前,人类所发现的质量最大的黑洞是一颗红色超巨星,其质量最大也不过是太阳的50倍,两者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这个恒星级黑洞的发现,打破了人类原本对黑洞的预言,而天文学家原本对恒星级黑洞的理论模型,因为这次的发现或将被改写;同时关于宇宙的起源、人类的起源等课题的研究,也将因为这次的天文发现得到改变。
文章来源:《CT理论与应用研究》 网址: http://www.ctllyyyyj.cn/zonghexinwen/2021/0426/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