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指标”加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又有
不久前,青塔学术曾推送过一篇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的文章,与各位塔友一同观察了基础研究领域顶尖科研平台的发展态势。
今天,我们就从应用研究领域入手,梳理与其相对应的顶级平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设立的“来龙去脉”,通过这一指标,窥见国内各大高校在成果转化应用方面的实力。
//产业与科研之间的“桥梁”
如果说要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设计画像,那么关键词一定包含“强应用性”“少而精”以及“以市场为导向”。
与国家重点实验室主攻基础研究的“强理论性”有所不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满足重大战略需求、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核心目标,更加注重实践应用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它的体量也比国家重点实验室小很多,截至2020年底,总共建成的不过百余个,走“少而精”路线。
另外,最为关键的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需要培育可推广、可转化的成果,换句话说,这是一个需要直接彰显生产力、对接产业升级、经受市场检验的超高质量科研平台。
有人可能会问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又有什么区别呢?本质上,二者都是应用研究领域的顶级平台,不过前者由发改委统一管理,站位更高、战略性更强,服务于国家创新体系;而后者由科技部统一规划,更加落地聚焦,为具体的国家重大研发项目提供平台保障。
既然承担着“国字头”的战略任务,组建高质量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就绝非易事。通常情况下,一家单位建成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需要闯过层层关卡:
首先,获批进入筹建期的工程中心,可暂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筹)”的名义开展工作;如果3年筹建期内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即可向主管部门申请“转正”,得到中等及以上评价的,再继续向发改委提交材料;最终通过材料复核的单位将正式通关“升级”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序列进行管理。
而3年未完成目标的,有且只有1次延长不超过1年筹建期的机会,如若期满还是未完成任务,直接取消筹建资格。
由于对主体申报单位要求较高,因此但凡能正式获批成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单位,都是真正意义上“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王者。
//28所高校“转化实力”超群
截至2020年底,共有近百家单位建成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其中,28所高校“攻城拔寨”,成功拿下39个“重量级”应用研究平台,集中分布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和能源动力等领域。
在“双一流”高校中,18所一流大学和8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表现优异。
其中,上海交通大学以4个中心位居榜首,成为最具成果转化能力的高校;清华大学则以3个紧随其后。在此前的重点研发计划(新一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优先瞄准哪些领域?)一文中,小编曾提到这两所顶尖大学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奖获得方面也是Top2,这也再次印证了上交和清华在解决前沿科学问题方面的绝对“霸主地位”。
此外,从名单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高校都是工农见长,只有南开大学和暨南大学是例外,所以也格外可贵。此外,“西南双子星”云南农业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承包了双非高校的中心数量,展现出强大的科研转化能力。
//评价导向:决胜“科研成果质量”
当然,获批建设只是第一步。近年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评价与管理模式也越来越体系化,每两年一次的动态调整,使得各单位“不进则退”的压力倍增。
而就在不久前的2月,发改委正式印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评价工作指南(试行)》,专门设置了一套完备的评价标准。通过一、二、三级指标,我们不难发现,未来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密切围绕科研成果产出展开,国家级项目、奖项的傍身成为赢下“保位争夺战”的关键。
全面优化科研平台、决胜“科研成果质量”的时代真的到来了。
文章来源:《CT理论与应用研究》 网址: http://www.ctllyyyyj.cn/zonghexinwen/2021/0419/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