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联合实验室、研究鱼类如何“借腹生子”.
作为我国第一部流域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于今天(3月1日)正式施行。当天,上海海洋大学与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水野中心”)共建的长江口水生生物监测与保护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据悉,今后联合实验室将开展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系统调查与长期监测,发布年度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与保护科学研究报告。
近年来,为保护长江流域环境生态平衡,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上海海洋大学的师生从未停止过自己的步伐。
游走于一线,只为最精准的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院长、长江水域生态保护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唐议长期以来着力于长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政策和渔政执法能力建设的研究。在他和中心其他老师的带领下,2019年7月-8月,长江水域生态保护战略研究中心开展了“千里长江渔村行”行动,中心组成7支队伍共38人,分赴安徽、江苏、重庆、湖北、四川、湖南和贵州等地调研。
▲对湖北省洪湖市渔民进行一对一访问
在当地渔业管理部门以及民间志愿组织的协助下,师生们战高温,顶酷暑,深入渔民家庭,采取一对一访谈形式,重点调研渔民对退捕政策的认知、退捕意愿、社会保障、渔船网具回收补偿、已退捕渔民的生计保障、转产转业安排等关键性问题,完成了近500户渔民的有效调查问卷,形成了7份调研报告,获取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总结了很多好的经验,梳理了退捕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调研报告的形式提交给长江办供管理决策参考。
▲调研团队合影
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长江水域生态保护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廷贵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对退捕政策的影响研究,用实际行动行为长江大保护“保驾护航”。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他和学生一起奔赴在调查第一线:长时间坐车转车,风雨无阻。正是在这样的实地调查,他发现了渔民与退捕政策满意度之间的规律,并建议政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确保渔民转业有门;完善社会保障,提供养老和医疗保险等。
▲渔民退捕上岸之前的住房情况
▲湖南省岳阳县渔业新村政府为上岸渔民统一建造的住房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唐文乔教授,关注长江大保护已有20年。他最初在长江边上研究刀鱼,随着刀鱼的数量越来越少,他多次呼吁保护刀鱼、保护长江。同时,他还意外发现崇明岛附近有长江江豚活动的痕迹。为此,2012年起,唐文乔团队长期在崇明对长江江豚进行调查研究。
为了保护江豚,唐文乔课题组很早就开始了利用相关水域作为江豚迁地保护的可行性论证。他们还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指派或聘请专人监护该水域的江豚活动,定期监测该水域江豚种群数量的变动,并进一步考察该水域的生态环境和饵料生物状况。据悉,唐文乔建议在东风西沙水库建立长江江豚繁育基地的方案,正在进一步论证中。
为修复长江,他们“脑洞大开”
面对长江已经灭绝的物种,上海海洋大学生命与水产学院教授李晨虹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利用现有的鳞片等资源,获得它们的分子序列,从而能让它们复活,重返长江?李晨虹的主攻方向是鱼类遗传学。他所开发的鱼类单拷贝核基因标记、跨内含子标记和靶基因富集标记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可,开启了通过比较基因组系统寻找分子标记的潮流。目前,李晨虹团队正在为这个设想开展一些基础性工作。
▲李晨虹在崇明岛取样
他的同事,上海海洋大学生命与水产学院研究员李名友也在为长江鱼类生物的多样性“绞尽脑汁”。他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从遗传学的角度入手,想方设法去解决长江刀鲚繁殖困难的问题。“针对长江刀鲚在之前遭受到的资源损失,我想利用鱼类生殖技术,让一些繁殖容易、繁殖迅速的鱼类可以不断地生出刀鲚。”他笑着说,“这就是鱼类界的‘借腹生子'。”
但“借腹生子”的梦想听起来很“闪亮”,但研究过程却会让人有点“坐不住”。首先,实验用的“刀鱼”就很难寻找到。而且,就算找到了,如何让它离开长江水能存活下来,也是一个技术活。为此,李名友把自己身边能利用到的资源都利用起来,他多次前往各水产单位,奔波在水产市场,寻找实验鱼。这项工作也正在进行当中。
文章来源:《CT理论与应用研究》 网址: http://www.ctllyyyyj.cn/zonghexinwen/2021/0309/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