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在中国的引介、
前言
在全球旅游知识体系中,“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Tourism Area Life Cycle,TALC)、“旅游者凝视”(Tourist Gaze)、“旅游真实性”(Tourism Authenticity)等是广为引用和应用的经典理论。这些理论源自西方学界,是西方学者们理解、解释和反思“旅游世界”的产物。
在现代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领域,中国是典型的“后发国家”。中国的旅游研究者,在试图理解和解释中国的旅游现象时,很自然地会首先想到并运用这些已有的西方理论。其中,最早引入中国旅游研究且最受争议的西方旅游理论当属理查德·巴特勒教授(Richard Butler)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近期,“绿柚”推出了对巴特勒教授的专访,他还提及,其实早在1995年《旅游学刊》就有论文谈及旅游地生命周期问题(谢彦君.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控制与调整[J]. 旅游学刊,1995,(02):41-44.)。那么,“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引入到中国旅游研究与实践中的呢?它在中国的应用进展如何?又有着怎样的未来发展趋势?
带着这些问题,小编有机会采访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教授。保继刚教授是将理查德?巴特勒教授(Richard 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首先引入中国的学者,并且在中国旅游发展实践与研究中,曾广泛地运用过“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并曾在加拿大访学期间与巴特勒教授当面交流过“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在中国的运用等议题。为了保持访谈现场的真实感,除了一些基本的编辑工作外,本次推送尽量引用保老师的原文,甚至包括一些非常口语化的表述。
保继刚教授
1
问:保老师,您好!据我所知,您应该是国内最早引入并运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TALC)的学者?您是在什么情况下,将TALC引入中国的?您是如何接触到TALC的?最早的应用是在哪里?
答:我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最早运用TALC是在1995年第1期发表在《地理科学》上的论文,题名是《旅游地拓展开发研究--以丹霞山阳元石景区为例》。但这篇论文的标题和关键词并没有出现“生命周期”两个字。我给你讲讲我是如何接触到TALC的。应该说,我最早看到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材料是在Geoffrey Wall1982年出版的Tourism Impacts那本书上。在这本书上,Geoffrey把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比较完整地做了介绍。Butler的文章是1980年在《加拿大地理学家》杂志(Canadian Geographers)发表的。我当时看到Geoffrey Wall的书里有,觉得特别有用,但我就是找不到原文。(问:您是哪一年看到这本书的?)有可能是在1988年、1989年,1989年肯定有了,那时我都回到中大教书了,中大图书馆有这本书。这本书(Tourism Impacts)我真正地引用,应该是在我的《旅游地理学》的第一版里。但是,你看参考文献里是没有Butler文章的原文的。我到写第二版时才找到这篇文章的原文。因为,当时《加拿大地理学家》这个刊物本身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刊物。当时,这个刊物北大没有存,中大没有存,最后在哪里找到呢?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的资料室。他们买了,买了《加拿大地理学家》这个刊物。我在华东师大的资料室,找到了这本刊物。所以,我手上的原文的复印件,是从华东师大复印出来的。所以,这个时候我完全完整地看过他的这篇文章。
这是第一个阶段,怎么知道这个东西的。之后,我再对它做梳理、做介绍。我第一次应用旅游地生命周期做的实际工作是丹霞山的工作。丹霞山的工作是1993年春节,当时仁化县政府请我去做阳元石景区的总体规划。我在考察完这个地方以后,在说服仁化县长投资、做这个阳元石景区开发时就用了
文章来源:《CT理论与应用研究》 网址: http://www.ctllyyyyj.cn/zonghexinwen/2020/1010/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