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人亦伤己实施排斥对排斥者的心理影响与理论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这种社会性决定了个体不能脱离群体而单独存活,必须依靠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合作互助等方式建立联系,从而满足基本需要,促进身心健康发展[1]。良好的社会关系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生活中对社会关系造成破坏的社会排斥现象普遍存在。社会排斥是指个体或群体排斥或忽视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2][3],它被视为人类追求幸福的“垫脚石”。因此,社会排斥的研究一直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纵观以往研究发现,对排斥问题的探究主要集中在受排斥者身上,探究了对受排斥者心理[4]和行为[5]的影响。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排斥者作为排斥行为的来源,近年来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研究不仅发现了几种不同的排斥类型[6],而且还发现,实施排斥对排斥者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影响,基本心理需要受到阻碍,产生消极情绪[7],对此,排斥者还会做出一些补偿行为来缓解消极体验[8]。实施排斥为何会对排斥者产生影响值得探讨,因此有研究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理论对其影响进行解释[9][10]。所以,本文将基于以往的实证研究,阐述实施排斥对排斥者产生的影响及理论解释,以有利于我们多层面、多角度地了解社会排斥的产生和发展机制,并为未来研究提供更多启发。
一、排斥类型
(一)惩罚性排斥
惩罚性排斥(punitive ostracism)是指人们自愿地,而不需要明确指示或要求去排斥那些行为不当的个体[11]。这类排斥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个体与社会之间存在着非正式的社会契约,人们只有以社会适宜的方式行事才会被接纳,否则不会被接纳和喜欢[12]。例如,在网络掷球游戏中,实验者为了探究负担是否会引起排斥,将参与者随机分在目标玩家传球速度为4s、8s或16s(掷球任务中,正常传球速度一般在3s到5s)的条件中。结果发现,参与者认为传球速度为8s和16s的玩家容易偏离正常传球速度,在传球任务中会成为负担,因此,会主动选择排斥8s和16s的玩家,即惩罚违反游戏契约的个体[13][14]。并且,有研究在此基础上,使用相同的范式,探究了负担是否会影响到未来的排斥意愿,结果发现,当参与者感知到目标玩家负担越重,对未来的排斥意愿便会越高[15]。这表明,被知觉为负担的个体不仅在当下的互动中会受到惩罚,而且这种惩罚甚至会延伸至未来。最近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惩罚性排斥的内在机制,发现参与者选择惩罚是因为知觉到有负担的个体会使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疼痛和消极情绪[16][17]。
同时,惩罚性排斥也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社会影响策略,不仅是激励偏离者服从的一种方式,还可能是对其他打破规范者的一种威慑[18]。Schachter的经典研究发现,当一名小组成员拒绝遵守该小组的规范时,人们最终选择排斥他[19]。可见,对于那些破坏社会规则或者被视为负担或累赘的个体,惩罚性排斥是一种首选的行为反应,此时,这类排斥者的目的是清除有损群体利益的人或者维护群内秩序。
(二)防御性排斥
防御性排斥(Defensive Ostracism)是指个体为了防止他人对自己造成伤害而排斥他人的行为[20]。个体之所以出现这种排斥,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他人争夺资源,对自己生存造成威胁[21];另一方面,当个体意识到他人将来可能会排斥自己时就会先发制人[22]。例如,实验者为了探究个体在面临可能会被排斥的威胁时,会做出怎样的反应,设置了一项三人(两人是虚拟人物)竞争金钱的游戏,将参与者随机分在排斥条件和非排斥条件,非排斥条件下的参与者被告知:在单独竞争;选择一位对手联盟并和第三位对手竞争,但是需要分配获得的金钱;或选择与两位对手联盟,避免竞争并分配金钱,要求在此三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排斥条件下的参与者同样有三个选项,但是选择单独竞争时,会受到其他两个对手联盟排斥;而选择与其中一位对手联盟时,可以排斥第三位对手;第三种选择与非排斥条件相同。结果发现,排斥条件下的参与者更多地选择与其中一位对手联盟竞争,也就是说,当得知其他两位对手联盟会对自己造成排斥时,参与者会首先选择与其中一位对手联盟,并排斥第三位对手[23]。
根据上述我们发现,防御性排斥其实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反应,通常当个体感知到他人未来会对自己造成威胁时,就会先下手为强,争取自己处于主动地位来阻断他人对自己造成伤害。
(三)情境角色规定的排斥
文章来源:《CT理论与应用研究》 网址: http://www.ctllyyyyj.cn/qikandaodu/2021/0620/1279.html
上一篇:新时代国企党建理论与实践发展问题研究
下一篇:分层技术运用于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