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言在文学欣赏中的应用研究
起初人类始祖发明需要,就是为了便于人类的交流,可以详细、精准的描述人们想要表达的意义。在以往人们的认知当中,会将模糊一词视为一个贬义词汇,模糊被认为就是含糊不清。但随着模糊语言、模糊数学等概念的出现,人们开始发现了“模糊”当中所蕴含的意义。语言通常具有精确性和模糊性两种特性,而在文学语言当中模糊性的应用较为广泛。在文学欣赏当中模糊语言是语言表达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一、模糊语言在文学欣赏当中的作用
模糊语言,具体来说,就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是与精确语言相对而言的。模糊语言虽然在本质上较为明确,但在表象上较为模糊。康德说,人类生活中不能没有模糊语言,不可能处处用精确的语言代替模糊语言,模糊观念要比清晰观念更具表现力。将模糊语言应用在文学作品当中,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一)美学功能
文学是一种文字和语言的艺术,在许多文学创作当中,读者仅通过简短的文字就可以体会到文学作品当中的独特美感。站在美学欣赏的角度上来看,一个文学作品中潜在的内涵越丰富,其中所包含的美学信息就越多。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朦胧美”这个词语,很多时候,如果将一个事物美感完全描绘出来,其中所蕴含的美学信息量就会减少,这时模糊语言的美学功能就可以明确地体现出来。我们可以理解为,文学的表达需要模糊语言来提升其美学功能。采用模糊语言,可以在文学作品中留出更多的空白,这些空白由读者自行填充,所塑造的意境更能满足读者的想象,读者能在其中感受到一种共鸣。举例来说,从古至今,人们喜欢用“倾国倾城”、“沉鱼落雁”等成语来描述女子的美态,事实上,我们并没有人能够准确的说出“倾国倾城”是怎样的一种姿态,但毋庸置疑的是,我们在看见这些词汇时,已经对其所描述的含义有所了解,并已经在心底对于这一词语有了自己的诠释。
(二)描述功能
模糊语言存在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人们可以通过利用含义较为宽泛的模糊语言,将一些难以表达的事物采取更为巧妙的方式呈现出来。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认为模糊语言具备较为独特的描述功能。许多时候,我们认为模糊语言是模棱两可的,它所能表达的意义也是模糊不清的。但是很多时候,文学作品欣赏并不需要泾渭分明的表达,概念的重叠与延伸,可以有效的提升语言呈现的灵活性,那些使用精确语言长篇大论都难以表述明白的意象,采取模糊语言则只需要寥寥数笔就可以实现信息的传递。在许多文学作品当中,作者采用模糊语言可以有效地传达其所要表达的内容,但应用模糊语言不是要故意把话说得模棱两可,也不可以把模糊语言当做让人难以理解的语言,应当在合适的语言环境之下,精准的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呈现出来。
(三)弹性功能
我们前面提到过,模糊语言是一种弹性语言。下面我们具体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模糊语言的弹性功能。
首先是侧面描写。许多人认为侧面描写与模糊语言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但事实上侧面描写就是利用模糊语言的弹性功能来实现的。以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为例,其中塑造了一位美丽出众的农家姑娘秦罗敷的形象,我们众人皆知罗敷美丽,但事实上,作者并未对于罗敷的身材、样貌进行描写,反而是通过长者、少年、耕者、锄者的不同动作、神态、表情,烘托出了罗敷的美丽。
其次是信息的含量。“留白”较多的作品所包含的信息含量更多,许多长期阅读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在美学当中,人们通常把意义未定与空白作为评价作品是否优秀的一个标准。模糊语言会为人们确立一个基本的内涵,但却不会与其外延进行规范,模糊语言中的“模糊不清”反而发挥了更具优势性的作用,相对于精确语言来说,模糊语言不仅填补了信息的空白,同时拓展了信息的含量,采取模糊语言可以有效丰富文学语言的内涵,将作者引入了一个自行创造的环境当中。没有一个作者能够完全写出读者渴望的样子,想要使作品更加完美,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让读者来进行作品的“二次加工”,而模糊语言就是这样一个有力的工具,它使文学作品当中融入了读者的经历和审美,从而对于作品的内涵起到有效的丰富作用。
最后是通过极言来突出形象,所谓极言,就是充分利用模糊词语概念的延伸,不受到外界因素的局限性,从而使语言具备弹性功能的特点。对于极言来说,可以尽情的采取夸张和缩小的方式,用最具极致的词语来呈现出文学形象效果。举例来说,《长恨歌》中,花费了较多的篇幅对杨贵妃的美貌进行了描写,其中“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两句流传最为广泛,这些模糊的词语累积在一起,生动形象的将杨贵妃的美貌呈现出来。在《北方有佳人》当中,“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几句,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绝代美人的形象,但你所想未必等同于我所想,真正的美人要有多长的头发、多白的皮肤、多红的嘴唇,我们不得而知,没有人能够塑造出一个所有人都喜欢的绝代美人,与其绞尽脑汁去契合读者的想象,当不如将主动权交由读者手中,由他们自己去刻画自己心中的美人,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文章来源:《CT理论与应用研究》 网址: http://www.ctllyyyyj.cn/qikandaodu/2021/0419/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