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用等值理论的网络流行语翻译研究
一、前言
随着社交软件、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流行也随之兴起。所谓的网络流行语指的是网民们在使用社交软件时的一种特殊的文字表达形式,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用于日常网络交际的通俗用语。网络流行语有别与日常普通交际用语,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可变性;二是时效性。当前,各国翻译理论家对网络流行语的翻译见解不一,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标准,而相关的译文质量宜是参差不齐,纷繁芜杂。
中西翻译研究流派众多,但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确是“等值”的概念,如翻译理论学家费道洛夫认为译者应该尝试在译文与原文之间建立起完全的对等关系。翻译上的等值就要求译文所表达的内涵要与原文契合,同时译文在修辞与功能上也要保持一致。此外,雅各布森语言针对语言学关心的基本问题,提出“有差异的等值”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从语义学和语用学对等值理论做了细致的研究。奈达的研究旨在摆脱那种认为每个词都有固定意义的陈腔,提倡对意义进行功能定义,词通过其语境才能“得到意义”,并可依据不同文化产生不同反应。奈达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把语义动态方面的对等放在首位,其次再考虑修辞、文体等形式方面的对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不拘泥于甚至要打破原语的语言结构或表现形式,尽可能地一成不变且完整地将原文的意境与灵魂呈现给读者。
二、语用等值理论概述
尤金·A·奈达于1964《翻译科学初探》一文中提出了“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的概念,在文章他指出“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揭示了翻译行为的真正核心就是解决语言之间的不对称关系,即“含有差异的等值”。奈达提出翻译过程所出现的对等关系可划分为两种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要求译者要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文本语言形式和语言信息。而动态对等要求译者关注译文信息对译文读者所产生的影响,是否与原文信息对原文读者产生了相同的效果。他强调:译者不够忽视原译语之间的差异。动态对等被称为“最贴近原语信息的自然对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译文接受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特征、语言表达习惯,最终使译文在契合原文意义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达到原文在其原来语言环境中传递等值信息的目的。
著名语言学家塞尔(Searl)也持有相似的的观点,他所提出言语行为理论指出一个言语行为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语义,更重要的是要呈现说话人的意图,语言层面的语义表达行为要服务于实际语用意图,因此译者要把原文与译文的语用等值放在首位,其次再去考虑语形及语义方面的等值。由此可见,语用等值理论更侧重译文所产生的效果,要求译者关注原文所处的语言环境及所呈现的社会文化等因素,能够识别原文所传递的真实意图和话语在特殊语境的实际含义,最终尝试将其在译文中再现出来,从而获得语用等值 (Use Value)。因此译者要特别注意具有明显民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同时还要留意原语中某些词语或句子的言外之意,尽可能地使译文产生与原文接近或相同的效果。由此而在,在网络流行语英译的过程中,且不可仅仅侧重形式上的对等,更不能把形式对等最为翻译的最高标准或是唯一目标。一条成功的中文流行语翻译,带给英文为母语者所带来的感受应该等同于该流行语对中国读者的感受。
三、基于语义等值理论的网络流行语的翻译
网络流行语调剂了人们日常枯燥乏味的生活,也给人们带来了众多乐趣,同时这些新颖地词语及表达方式也不断冲击影响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文化。这些词语之所以能在网络平台广为流传,大都是因为每句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引发人们思考与反省的事件,在众多网民的高度参与下,这些事件在互联网各大社交平台广泛流传而备受人们关注,进而引发人们对目前社会百态、生活现状的思考。比如近些年广为人知的网络流行语:秒杀、裸婚、蜗居、给力、雷人、恶搞、浮云、打酱油等等。这些网络流行语幽默风趣,不仅仅频频出现在网民的虚拟社交平台上,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会频繁用到。网络流行语不断从抽象的网络虚拟社交平台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逐渐成为演变成反映当前社会现象和文化的符号。因此,与之相对应的英文译文的影响力度不可小觑,其翻译方法也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奈达任务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即“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文章来源:《CT理论与应用研究》 网址: http://www.ctllyyyyj.cn/qikandaodu/2021/0301/647.html
上一篇: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非英语专业英语公共演讲课程实践探索